《创业史》(第一部)描绘了1953年春与秋的交界,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的农人们,在农业合作化初期的曲折经历。这一幕幕,发生在农村所有制变革的历史浪潮中。土地改革后,贫苦农民初次尝到了拥有土地的滋味,经过战火的洗礼与短暂的休养生息,农村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端倪,同时也孕育出了互助组的萌芽。互助组,这种源自民间的生产合作形式,自古便在农民之间自发流转,共产党在根据地汲取这一经验,建国后推广之,农业合作化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初露锋芒。《创业史》的故事,正是从这合作化的起点徐徐展开,它不仅叙述了合作化的发轫,更预示了土地公有化的群众趋势,这成为了作品中最核心的矛盾所在。正如小说开篇的“题叙”中所言:“梁三老汉草棚院内的冲突与和谐,与蛤蟆滩的纷争与统一,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交织一处,绘就了这部‘生活故事’的底色。”将“社会主义革命”的精神融入字里行间,这已远远超越了一出农家庭院的悲喜剧。
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业的篇章,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摇篮之一——陕西渭河流域上演。身为地主“最讲信用”的佃农,梁三老汉的父亲,以一双勤劳的手,在草棚之侧筑起了三间正房,为梁三铺就了成家的道路。创业的梦想,从父亲手中交到儿子,但命运多舛,梁三多次尝试却未能如愿。解放后,土地的获得让梦想重燃,然而他已年老,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子辈——梁生宝,梦想构筑一座属于自己的“三合头瓦房院”,梦想那院子里猪鸡的鸣唱,儿童的欢笑……然而,老农的生活依旧在方寸之间打转,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不断激化他与企业之间的矛盾。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,为何儿子不能与他同心?难道,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局吗?
梁三老汉虽非典型的正面英雄,但他身上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意义与独特的艺术价值。小说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的深入揭示,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形象的塑造。在艺术层面,梁三老汉成为了第一部中圆满完成、具有独立完整价值的角色。
那些渴望发家致富的农民,如梁三老汉一般,各自怀揣梦想,却往往因基础薄弱而难逃破产的命运。这样的背景,为合作化运动赢得农民支持埋下了伏笔。小说以生活化的场景铺陈,情节发展自然而合理,迥异于宣传手册的枯燥。梁生宝的互助组与农村自发势力的矛盾,构成了小说的主线,串联起各异的人物与事件——如富农姚士杰的暗中破坏,党内郭振山的消极抵抗,以及梁三老汉一家因此产生的种种纷争。这些情节交织成一幅下堡乡农民生活的长卷。如同传统小说般,结局以正义战胜邪恶、大团圆收尾——无论是姚士杰的阴谋,或是郭世富的公开竞争,他们最终都在与梁生宝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败下阵来。经过一年的奋斗,梁生宝的互助组收获颇丰,产量翻倍,向国家出售余粮,这是单干时代无法想象的成就。事实面前,梁三老汉也由衷地认可了儿子的成就,转为支持他的事业。此时,梁生宝已成为了全区首个农业生产合作社——灯塔农业社的社长。小说尾声如此描绘:
“梁三老汉提着斤豆油,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。曾为生活奴隶的他,此刻终于带着主人般的威严。他知道蛤蟆滩的将来充满挑战,但最为儿子忧心的日子,已经过去了。”
那些世世代代受尽欺凌的农民,终于在农业合作化的浪潮中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。梁三老汉的命运,为人性的温暖和作品的主题提供了最贴切的证明。
因此,愿将这部作品推荐给各位读者。